今天來到 #三光非營利幼兒園 與家長們分享 #認識幼兒園孩子常見的情緒表現。
幼兒園常見的情緒行為有焦慮情緒、哭鬧行為、退縮行為、固執行為、生氣行為、攻擊行為…等等。
✅焦慮情緒
幼兒常見的有分離焦慮與陌生人焦慮,分離焦慮指的是與主要照顧者分離的那瞬間出現的焦慮情緒,陌生人焦慮指的是環境中出現陌生人時的情緒波動。
🤔遇到焦慮情緒該怎麼辦呢?
在支持的前提下,避免過度與孩子產生依依不捨的結果,以至於焦慮情緒反覆的發生,當然也不用急著硬逼著孩子與陌生人接觸,給予孩子有適應的時間與空間。
✅退縮行為
在情境上出現適應的困擾而衍生緊張、害怕、不知所措的表現,又或者是遇到要求時,擔心自己做不好、缺乏自信而產生的緊張、害怕表現。
🤔遇到退縮行為該怎麼辦呢?
除了讓孩子有適應的機會外,同時引導孩子、陪伴孩子一起進行,製造多一點的成功經驗,讓孩子知道情境一點也不可怕,要求一點也不難。
✅攻擊行為
一種衝動表現,也是解決當下衝突的最直接作法,更是缺乏管理的原始行為,除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外,對孩子而言有時也是滿足優越的一種表現。
🤔遇到攻擊行為該怎麼辦呢?
適時運用暫停策略,避免繼續出現傷害他人或是自己的行為,同時讓孩子緩和下來,思考剛剛發生的事,也利用機會教導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。
✅固執行為
對於自己的想法有特定的偏執,進而衍生固著的行為,對事件的應對常有一種莫名的堅持,在思考上常缺乏彈性與變通,在互動上常自我中心。
🤔遇到固著行為該怎麼辦呢?
若您認為這件事是對的,就運用軟性的堅持,甚至比孩子還要「ㄌㄨˊ」的策略,在堅持下,慢慢轉移孩子的焦點,同時提供不同策略讓孩子學習、模仿與選擇。
✅哭鬧行為
是每個人情感上的發洩表現,也是一種與人的溝通方式,除了訴求自己的委屈、不滿、難過…外,也可能是表達自己身體不舒服的一種手段。
🤔遇到哭鬧行為該怎麼辦呢?
運用等待,讓孩子有發洩的機會;運用轉移,讓孩子把情感轉移掉;運用忽略,讓孩子知道要哭就哭吧;運用安撫,讓孩子獲得情感上的支持。
✅生氣行為
從衝突的挫折衍生而來,可能是一種情緒發洩的管道,也是自己不想承擔或是面對所出現的情緒轉嫁手段,常常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。
🤔遇到生氣行為該怎麼辦呢?
善用等待的策略,讓孩子有機會消耗自己的情緒,運用情感上的支持,讓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,待情緒緩和後,教導孩子正確的解決方式。
孩子的情緒行為不難懂,難的是您捨不捨得孩子當下的情緒表現,您願不願意陪伴孩子面對當下的情緒狀況。
#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